当一个事物没有被绝对普及的时候,通常会有三到五年被人们大量误解,随着应用和使用频率的增加,这些误解才会逐渐消除。在和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的沟通中发现,虽然他们已经是互联网企业的重度用户了,也是视频的忠实拥趸者,但是依然有很多的误解。
第一个误解就是放了视频,有声音,上班时间浏览网站不方便,。事实恰恰相反,正因为上班购物不方便,才需要有视频,更直观体现,提高购物效率。更何况,消费者可以关掉或者调低声音,这就是最基础的操作。
广告中如果没有图像只有声音,效果会降低75%,的确效果不好;而如果只有画面没有声音,效果将降低25%。把同样的画面,一首用韩文唯美歌曲做背景音乐和《最炫民族风》做背景音乐,其戏剧效果将完全不一样。现在大部分产品类目80%的流量都是来自无线端,上班玩朋友圈这种事情都禁不住了,何况购物这件事儿。音调到最小,搭配字幕观看,仅有1分钟左右的产品介绍视频,有何不方便?!
还有一个无解是关于图像修改的问题,不知道什么时候,大家都学会了一个词叫PS,不是备注的那个,是修图的意思。很多人会问,这个视频能不能PS一下。原则上来说,任何一个东西,都可以被PS的,只不过PS的代价大小的问题。每秒视频,一般情况下都是24帧,也就意味着可能平均没修改一秒视频等于要修改24张变化不小的图片,而且图片与图片之间还必须无缝衔接,这个难度就太大了。所以很多等着视频被PS的,拍的时候不注意规避的,记住了,这个代价会有点高。
还有一个最大的误解,就是关于创意的问题。;理论上来说,任何一个作品,变现手法越有创意越值得玩味,但是其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。包括很多影视广告从业者,工作了好几年,都没法理解一个概念,视频的功能本身是需要被定界的,尤其是当视频作为一个工具出现的时候。
在商业领域,视频大致可以分为实用型和传播型视频,以及实用传播兼具型视频三类。
比如产品详情的视频,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化或者告诉消费者要怎么用,为何而购买,而不是让消费者思考要不要去关注这个商品,这个时候首选实用型视频,用视频在最短的时间内,用最质朴的手法把卖点讲清楚就够了,然后才选择使用传播兼具型,因为同样条件下,肯定是带有一些情感触动的视频带来的转化率会更高,甚至可能带来二次传播。
而放在店铺外面的视频,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关注,为了获取流量。如果是非产品直接销售类的,就要优先考虑传播实用(转化)兼具型视频。比如节假日期间,肯德基和必胜客会把优酷网等网站的贴片广告揽掉,“双十一”前后,阿里和京东基本上会把大部分互相网广告位都拿下来。
有些视频属于私属屏端播放,有的视频属于公共屏端播放,有的需要创意,有的需要真实,所以商业领域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有适不适合。